A.2.2.    選擇和機會成本

A.2.2.1. 經濟決定──涉及在不同的選擇中作出抉擇

因為物品嘅稀有性、人同人之間嘅競爭、個人嘅局限(例如財富、知識、資源、時間、資訊上嘅限制)等因素,我哋根本不可能擁有一切,因此我哋必須喺唔同嘅選擇中作出抉擇(即係作出選擇)。

  • 而喺經濟學入面,我哋就假設咗人作出選擇嘅時候,人會喺局限(即限制)下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。
    • 留意利益唔單止可以係錢(例如收入、利益等),仲包括滿足感等無形嘅嘢。
  • 不過點都好,當人作出選擇嘅時候亦代表咗人有所捨棄。
    • 而簡單嚟講“機會成本”就係人作抉擇嘅真正代價。
      • 留意“機會成本”雖然有“成本”兩個字,但佢並唔係我哋要用幾多錢或資源先可以產生或擁有一件物品嘅“成本”。

正確嚟講“機會成本”係“作出抉擇時在所有被放棄的選項中,價值最高的一項”。

  • 其實有好多同學都成日唔記得或者明“被放棄”依一部份,所以覺得機會成本好難。
  • 我試吓用另一種講法:
    • 首先提到機會成本,題目一定會提到“選擇/做咩咩時嘅機會成本”。
    • 咁既然已經決定咗“做咩咩”,所以依個“做咩咩”已經唔係一個機會。
    • 所以喺依個情形之下,其它冇選到嘅先係“機會”,咁再問你“機會嘅成本”,我諗你都會選“剩低嘅選項入面價值最高嘅一項”。
    • 而機會成本亦因此可以睇成係“當我哋揀一樣嘅時候,我哋嘅犠牲係幾多”。

相信只要你明咗咩係“機會成本”,咁我諗以下有關機會成本嘅重點應該都唔會太難明白:

  • 當冇得揀嘅時候,根本就冇“被放棄嘅選項”,所以喺依個時候機會成本唔存在。
  • 當被選取咗嘅選項嘅價值有改變嘅時候,機會成本都唔會因此而改變。
    • 咁係因為“機會成本”只受“被放棄嘅選項”嘅價值所影響。
  • 同一道理,
    除非
        – “被放棄嘅選項中價值最高一項嘅價值”有所改變

        – “被放棄嘅選項中某個選項嘅價值升高過原先嘅機會成本”
    否則機會成本都係唔變。

當我哋要用“機會成本”嚟幫我哋做抉擇嘅時候,我哋應該選擇一個“機會成本最低”嘅選項。

  • 咁係因為“機會成本低代表犠牲係低”(而我哋所得嘅利益亦應該係最大)。

 

A.2.2.2. 經濟學上有關成本的概念

前面提到嘅“機會成本”代表咗我哋做抉擇嘅時候所放棄嘅利益。

當我哋講緊嘅選項都係可以獲取利益嘅時候,機會成本嘅概念已經夠用(即係可以幫我哋作出正確選擇)。

  • 咁係因為我哋所揀嘅選項都係會為我哋帶嚟利益,我們唔會有“淨付出/淨犠牲”。

但係當我哋一講到有關消費嘅選擇嘅時候,機會成本已經唔夠用。

  • 例子:一個人正考慮到底應該平日到外地旅遊定公眾假期嘅時候去。
    • 佢咁諗:
      • 如果我平日去,咁我就要放棄返工,返了三日工少成$1000。
      • 但如果我公眾假期先去,咁就可以工照返,唔駛扣人工、唔會有損失。
    • 但到底咁做係唔係最慳錢或成本最低呢?
      • 好可能假期嘅時候旅行嘅團費會加價加$2000,結果得不償失。

當然以上係一個簡單化咗嘅例子(要考慮金錢上嘅得失)。

  • 由以上嘅例子,我哋可以睇到除咗要考慮我哋放棄嘅D咩(即機會成本)之外,我哋都要考慮我哋為咗件“消費物品”而直接付出嘅金錢。

當我哋考慮消費物品時嘅成本嘅時候:

  • 消費物品嘅市價被稱為“金錢成本”或“顯性成本”(因為好明顯我哋要付出金錢)。
  • 而消費該物品嘅時間內所要放棄嘅收入/利益就係“時間成本”或“隱性成本”。
  • 而 全部成本 = 顯性成本 + 隱性成本

 

A.2.2.3. 利息作為提早獲取資源的代價

唔知大家(或者大家嘅屋企人)有冇試過購物時用“分期付款”嘅方式嘅付款呢?

  • 如果有,我諗大家都應該有留意到“分期付款”最終付出嘅金額(即每期付款 x 期數)會比一次再付款嘅多。
  • 而當中嘅差額,其實就係“分期付款”嘅利息。

簡單嚟講,當我哋冇足夠嘅金錢作即時消費嘅時候,我哋可以借入貸款(即係借錢)。

  • 而借款者為咗可以借得款項,他必須向貸款者支付利息。
    • 依家好多借貸都話零利息,其實只係取巧咁以“手續費/行政費”代替利息。
  • 當然借貸係假設咗借款者本身係可以得到要借嘅金額,只不過係唔能夠立刻擁有該筆款項。
    • 所以借貸就係“提早獲取資源”嘅一種形成。
    • 而利息就係為咗提早獲取資源而要付出嘅代價。